厘清结构助决策,从行业视角分析镁市库存逻辑
来源:本站 2025-09-15 09:56:03

近期,镁市场对库存的解读呈现多元化态势,部分客户更派员亲临府谷、神木主产区,实地调研镁锭库存实况。为协助市场参与者穿透数据表象、精准把握库存本质,进而辅助经营决策,现从行业视角出发,对镁市场库存进行系统分类,深度梳理各类库存的核心逻辑与实际市场影响。


一、生产端“可流通库存”:划清实物总量与实际可交易的边界


生产端“可流通库存”,要明确其与“实物库存”的核心差异。生产企业的实物库存由仓储部门统一管理,核算逻辑为“上期库存结转+生产部门产品入库-销售部门销售出库”,即仓库内实际堆放的镁锭总量。但这一总量并非全部具备“流通属性”,其中包含两类已被“锁定”的特殊库存:


1. 客户已付款未提货的镁锭:此类库存虽物理位置仍在仓库,但所有权已转移至客户,无权再将其用于市场交易,本质属于“待交付库存”;


2. 镁市个体投资者已付款的代储货:投资者囤货目的是“待价而沽”,即便后续获利离场,其出货价格通常也会低于即时市场价(以保障快速成交),且不纳入企业主动流通计划,属于“被动储备库存”。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生产端“可流通库存”,仅指企业可自主支配、能即时用于市场交易的。特别提醒:调研时仓储部门反馈的“库存数据”,多为仓库内全部实物总量,需剔除上述两类非流通库存,方能精准判断生产端实际可释放的流通供给能力。


二、贸易端“贸易周转库存”:服务交易闭环的中间储备


贸易端“贸易周转库存”,指从事原镁国际贸易或国内贸易的企业,在自有仓库或租赁仓库内储备的镁锭存货。此类库存的核心功能是保障贸易业务周转顺畅,具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应对短期订单波动的“应急储备”(如下游突发补单、物流延迟导致的交货缺口);二是锁定价差、优化交货周期的“策略性储备”(如预判原料涨价前提前备货、锁定低成本货源),是衔接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关键中间环节。


尤其需注意,镁市场下游消费端普遍存在超长账期(达30-60天,甚至更长),贸易商需先行垫付资金采购,利润来源不仅包含进销价差,还涵盖“资金成本”补偿;因此,通过预判市场走势提前锁定价差,是贸易商维持盈利、保障资金周转的常规操作,这也决定了贸易周转库存的规模会随市场预期动态调整。


三、消费端“原料周转库存”:下游生产的刚性安全储备


消费端“原料周转库存”,主要集中在镁的下游应用企业,包括铝合金添加、镁合金加工、钢铁脱硫、钛等金属还原企业。此类库存的本质是“生产刚需安全储备”,核心目的是保障企业日常生产连续性,避免因原料断供(如交货延迟、运输受阻)导致停产。


其库存规模通常与企业的月度/季度生产计划、原料采购周期(含运输时效、交货周期)直接挂钩,一般维持“15-30天生产用量”的安全库存水平,极少因短期市场价格波动出现大幅增库或去库,属于镁市场库存中稳定性较强的“刚性部分”。


四、特殊主体库存:榆镁集团的“政策+战略”双重属性储备


在镁市场库存体系中,具有国企背景的“榆镁集团”所持有库存长期受市场关注,其库存逻辑与上述三类存在本质差异,可归为“政策型+战略型”双重属性储备,具体拆解如下:


1. 政策属性:这部分库存是榆林市政府“重点工业产品收储政策”的核心落地载体,核心目标是平抑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当市场出现非理性暴涨、供给缺口扩大时,可通过释放库存缓解供给紧张,抑制价格过快上涨;当市场陷入非理性暴跌、企业亏损面扩大时,可通过收储吸纳过剩产能,稳定行业信心,避免恶性竞争。只要市场未出现极端涨跌(如价格偏离成本线30%以上),这部分库存将长期保持“吐故纳新”的动态平衡,不轻易进入常规流通。


2. 战略属性:榆镁集团大股东为榆林煤炭出口集团,上级股东为资金实力雄厚的榆能集团,充足的资金支撑使其能长期持有库存、履行国企稳市担当,助力镁市场规避“暴涨暴跌”的历史循环。同时,榆镁集团正推进镁合金深加工项目,提前储备镁原料不仅能锁定原料成本(规避未来项目投产后原料风险),还能保障项目投产后的原料供应稳定,既是企业自身产业链延伸的战略布局,也为镁市场长期供需平衡提供了积极支撑。


综上,镁市场库存并非单一维度的“总量概念”,而是由不同主体、不同用途的库存类型共同构成,各类库存的流通属性、对市场的影响逻辑差异显著。市场参与者在分析库存数据时,需先厘清库存类别、界定统计边界(如是否包含代储货、已售未提库存),才能穿透表面数据,精准判断市场真实供需关系,为采购、定价、库存管理等决策提供有效参考。


客服电话: 4001109771
投诉邮箱: service@mcoc.com.cn
联系地址: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西外环
咨询时间: 周一到周五 9:00-17:00
联系客服

客服电话

联系客服

投诉电话

微信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