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质效齐升背后的动力密码——来自鞍山市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报道
来源:本站 2025-05-22 10:39:31

“五业”并举


稳住工业基本盘


为稳住工业基本盘,鞍山市着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逐步构建钢铁产业、菱镁产业、循环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五业”并举工业格局。


钢铁产业提质增效。鞍山因钢而立、因钢而兴,钢铁产业凭借雄厚资源基础、完整产业链条与齐全产品种类而声名远播。面对近年来钢铁产业持续低位运行困境,鞍山市积极谋篇布局、主动出击,突破单一钢铁产业思维,用“传统+特色+新兴”的思路发展工业,以战略眼光绘制产业新蓝图,通过全链条、多维度变革,推动工业经济破局重生。


5月15日,走进齐大山铁矿智能管控中心,一块巨大高清屏幕占据整面墙壁,实时跳动着各类数据信息,涵盖矿坑设备运行参数、铁矿石开采进度、运输车辆精准定位等。首席工程师马连成看着屏幕数据自豪地说:“借助这一智能开采生产平台,我们构建了集成穿孔、爆破、铲装、运排的全流程作业系统,协同开发多场景协同联动智能化开采应用,实现大型露天铁矿全方位安全智能开采。”


今年,鞍山市通过优化产业链协同,大力提升钢铁产业韧性与价值,加快推进西鞍山铁矿等百亿级项目建设,支持企业打造绿色、智慧矿山,构建“智慧管控中心+多元融合网络+智能控制系统+采矿运营一体化平台+N智能应用”智能化总体架构。持续引导粗钢资源向高附加值、安全生产优、能耗与排放先进的企业倾斜,鼓励创新研发与精深加工,提升资源综合利用率与产品市场竞争力。高端钢铁产品占比从9.6%提升至16.3%,一季度钢铁及深加工行业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长9.2%。


菱镁产业整合优化。鞍山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菱镁产业专项整治,通过资源整合、产能升级、全链布局三大战略,实现了从“矿山乱采”到“集约高效”、从“高耗能污染”到“绿色智能”、从“原料输出”到“全产业链”的华丽转身。大力建设菱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在深耕镁耐火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同时,以多元产业协同为突破口,大力拓展镁化工、镁建材、镁合金等领域。依托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激励企业攻克前沿技术,推动新产品研发升级。高端产品占比从18%提升到25%,一季度菱镁产业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长8.2%。


循环产业变废为宝。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加速尾矿、冶炼废渣等固废资源化产品研发创新与工艺革新,系统实施长流程工艺升级改造,从源头减少工业固废产生量,实现规模化高效利用。全力推进废钢铁回收拆解加工配送产业链一体化建设,打造区域废钢加工产业集群高地。创新构建尾矿、冶炼废渣与建材、钢铁、化工等多行业协同耦合的循环经济新模式,让固废“变废为宝”。资源综合利用行业产值突破百亿元,一季度该行业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长61.4%。


特色产业强基健体。鞍山市聚焦先进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精细化工三大行业,支持企业设备更新改造,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推动行业“质”的提升。在先进装备制造领域,围绕冶金矿山及节能环保、电力装备、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三大领域,推动产品高端化;针对特色消费品行业,鼓励企业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提升产品品质与设计,推动特色产品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在精细化工行业,支持企业研发化工新材料,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一季度,三大行业规模以上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8%、4.6%、12.5%。


新兴产业聚势赋能。5月14日,辽宁星空钠电电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高精度生产设备全负荷运转,技术人员各司其职,一派忙碌景象。研发总监许博旭介绍,钠离子电池低温性能优越,在-40℃仍能保持85%以上电量并正常工作,且不存在因原材料进口导致的“卡脖子”风险。目前,公司负责建设的激光产业园钠离子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已基本建成。


鞍山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积极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装备产业,加快布局储能、氢能示范项目及关联产业,推动大型储能电站、大型设备启动电源等多场景应用。拓宽氢能“制储输用加”产业链条,推进区域氢源供给基地、新能源重卡改装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规划布局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推动鞍钢元宇宙示范基地项目竣工,一季度电子信息行业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增长2.6%。同时,依托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未来产业,积极谋划引进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制造企业。


“五改”发力


助推产业高端化


智改数转,迈向数字化。鞍山自2021年起实施工业“五改”,将技术升级改造、数字化改造、节能改造、环保改造、安全改造作为工业经济稳增长着力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点和工业绿色发展关键点。4年来,累计实施“五改”项目600余个,完成投资387.2亿元,新增产品100余种,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升15%以上。今年一季度,借助国家加力扩围设备更新改造机遇,鞍山市按照“谋划储备一批、招引签约一批、开工建设一批、竣工投产一批”思路,加快推进工业“五改”项目建设,以清单化、工程化、图谱化推进项目实施,实现“五改”投资30%的高速增长,使工业“五改”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稳增长的强劲动力。


鞍山市以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为核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数字筑基、智造赋能、创新领航”战略主线,深化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挖掘应用场景,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培育“平台+场景+工厂”协同发展示范矩阵,夯实工业数字化基础。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拥有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28个,5G工厂5个。在此基础上,鞍山抓住国家“数字中国”、省“数字辽宁 智造强省”战略机遇,以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打造覆盖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服务体系,成功获评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城市,实现从“钢铁之城”向“智造之城”的华丽蝶变。


节能降碳,迈向绿色化。鞍山市将“绿色”作为工业高质量发展底色,坚持标准引领、创新驱动,鼓励钢铁、菱镁企业对标能效标杆水平,采用先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与高效末端治理装备,打造一批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标杆企业。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1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56家省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2个省级绿色工业园区,工业绿色发展成为鞍山新名片。


创新业态,迈向服务化。鞍山市支持企业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占比,推动企业从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积极举办各类服务型制造政策宣讲和工业设计大赛,助力企业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聚龙股份有限公司等7个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辽宁紫竹高科技装备有限公司等12个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获评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三融”推动


打造发展强磁场


今年,鞍山奏响区域融合、双鞍融合、政企融合“三重奏”,促进行业“穿珠成链”、企业“握指成拳”、政企“同频共振”,激发产业集群“聚合效应”。


围绕“8+1”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方向,按照“稳定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扶持创新链、打造价值链”思路,坚持统筹兼顾,探索建立“线上+线下”双轨对接模式,梳理企业需求,搭建合作平台。2024年以来,组织各类供需对接会近50场,帮助企业达成订单50亿余元。一方面,与沈阳等城市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围绕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消费品等领域开展供需对接合作,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另一方面,推动鞍钢与区域企业合作,鞍钢集团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七市一区联合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聚焦产业融合、自然资源和空间规划、金融合作、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等领域深化交流,推动央地融合迈上新台阶。


构建双鞍联动“共同体”促进“双鞍”融合。鞍山市将“双鞍”融合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地企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鞍山与鞍钢高位谋划、高位推动,建立高层定期会商机制,组建“双鞍”融合工作专班,形成7类工作清单,工程化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协调解决地企问题,共商未来发展。2024年,鞍钢集团在鞍累计完成投资85.65亿元,同比增长20.95%,鞍钢大数据中心、东烧厂400万吨/年带式球团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鞍钢—东大高品质钢铁材料制备省级示范中试基地全面竣工并投入运行,打造全国首个全流程冶炼智能化中试应用场景。同时,秉持“依托鞍钢、服务鞍钢”理念,积极吸引鞍钢上下游供应链企业来鞍投资,已有65户鞍钢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在鞍山签约落地,鞍钢产品本地加工率、供应链本地配套率同比分别提高3.5和3个百分点,“双鞍”融合成为鞍山乃至辽宁推动央地合作的典范。


架起政企协同“连心桥”赋能政企融合。鞍山市精准匹配企业需求与政府资源,根据行业类别、企业规模、市场前景建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梳理121户竣工项目和127户注册资金2000万元以上企业,从用电量入手挖掘规模以下企业培育资源,主动为企业解决问题、促进产需对接,提振企业发展信心,实现企业升规满产。同时,组建政策宣讲专业团队,围绕减税降费、科技创新等政策开展“滴灌式”解读,建立重点企业“首席服务官”制度,由工信等部门一对一包保企业,全程跟进项目落地、生产运营等环节,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


鞍山工业经济的开门红只是序章。如今,鞍山正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盯工业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并以“拼”的精神、“实”的作风、“敢”的担当,全力冲刺“双过半”、夺取“全年胜”。


那轰鸣的生产线,是希望的律动,更是迈向全面振兴的铿锵足音。


客服电话: 4001109771
投诉邮箱: service@mcoc.com.cn
联系地址: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西外环
咨询时间: 周一到周五 9:00-17:00
联系客服

客服电话

联系客服

投诉电话

微信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