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水泥行业资讯
中国建材:加速转型发展 打造“国之大材”
发表时间:2025-09-02

近日,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相继在京召开。《国资报告》记者在会上获悉,今年以来,中央企业和各地方国有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识变应变、奋力攻坚克难,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运行态势,有效发挥了国民经济“顶梁柱”“压舱石”作用。


在回顾发展成就的同时,研讨班还深刻分析了国资国企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提出在新的格局加速重构、新旧动能加速迭代、新的产业机会加速涌现的背景下,国资国企必须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中央企业要努力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加快实现从要素大量投入的“汗水型增长”向科技创新驱动的“智慧型增长”转变,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上主动作为;地方国有企业要以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为契机,始终坚持战略导向、长期主义,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重塑未来核心竞争力。


《国资报告》杂志2025年第8期为您带来特别策划《应变局 稳大局 开新局》,本篇为经验交流四《中国建材:加速转型发展 打造“国之大材”》。


中国建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精神,围绕国务院国资委新核定的“非金属材料制造及相关资本投资”主业,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2025年1—6月,中国建材经营业绩稳中有进、质效向好,“一利五率”全面优化,利润总额同比增长,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深化提质增效,夯实稳增长的“根基底座”


中国建材牢固树立“五个价值”鲜明导向,坚决落实“一增一稳四提升”要求,紧跟宏观形势和行业周期,紧抓政策利好和市场机遇,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统领,深化落实提质增效专项行动,为完成全年经营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狠抓生产经营创效,稳价拓量成效突出。中国建材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决策部署,带头践行“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理念,积极应对需求不足、周期性过剩与阶段性过剩叠加、竞争加剧等风险挑战,靠前发力维护行业生态、推动稳价拓量,以高质量稳增长助力稳预期、强信心。1—6月,中国建材玻纤纱和电子布同比量、价齐升,毛利率同比提升;风电叶片、锂电池隔膜、碳纤维、涂料、显示模组销量同比增长。


狠抓管理赋能增效,运营效率显著提升。中国建材深化“三精管理”、“九宫格”管理法、“增节降”工作法等特色管理实践,全面推进司库体系应用,实现资金等模块穿透管理,持续提升盈利能力、成本竞争力。加强供应链管理,成立采购交易中心,全面推进集中采购和全量全流程上线。1—6月,成本费用率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销售、管理、财务“三项费用”都同比下降。


狠抓资产运营增值,投资回报稳步提高。中国建材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优势,加快存量资产流动增值,提高投资回报率和内部收益率。加强股权运营。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决策部署,完成增持回购超40亿元,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增强股东回报能力。推进内部股权转让超20亿元,氮化物陶瓷引入中车时代投资等战略投资者。加强固定资产运营。在去年发行类REITs挖掘资产“沉睡价值”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实现非经营性资产处置收益数亿元。加强无形资产运营。与苏州市、苏州实验室、南京大学等共建“苏州先进材料谷”。专利首次实现国际市场转化,支撑欧洲低碳水泥改造项目。


加快产业转型,打造稳增长的“第二曲线”


中国建材围绕战新产业和基础建材“两端发力”,拓展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以新产业、新市场打开发展新空间,加快打造增长“第二曲线”,实现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战新产业加快布局,抢占“新赛道”。中国建材坚持战略理性与经济理性相统一,以多元化方式大力布局战新产业。持续推动内生增长。近三年,战新产业收入站稳千亿元规模、利润站稳百亿元规模,培育形成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级梯度产业集群,3个项目入选战新产业“百大工程”,航空复材、石英玻璃、低介电玻纤、柔性玻璃等大批新材料应用于“国之重器”和“国货品牌”。新材料有很多应用场景,也有一些民用产品,例如手机的三折屏、柔性玻璃、智能手表上的超隔光玻璃、新能源车上的陶瓷层、内部的氮化硅陶瓷球等,这些都是在不断量产过程中进入新产业的新赛道。加快实施并购重组。中国建材积极开展技术并购、初创公司并购和产业公司并购,快速形成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发电玻璃、光伏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石墨等新材料产业,近三年完成16个战新产业并购项目。稳步开展资本运作。中国建材牵头设立3只总规模260亿元的科创基金和产业基金,参与出资国企混改等6只基金,为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新产业提供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其中,新材料产业基金累计交割项目39个、投资额近百亿元。


中国建材集团所属中国巨石在江苏淮安投资百亿元建设了全球首个玻纤零碳智能制造基地


基础建材强基转型,构筑“新优势”。中国建材摒弃靠大规模需求拉动的惯性思维,加快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在减量发展的新常态下拓展价值增量。内外兼修、内功托底。中国建材内抓管理提质增效、外抓生态稳量复价,发挥稳增长“压舱石”作用。1—6月,中国建材基础建材板块“两金”同比下降,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同比增长。水泥、商混、骨料单位成本均同比下降、毛利率同比增长。转型升级、向新求质。中国建材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重塑生命力。特种水泥销量同比增长12.2%,风电混塔用商混销量2.2万方。拥抱AI4S,加快研发范式变革,低碳水泥配方研发周期缩短60%;基础建材大模型在140余个水泥生产场景实现数据增值,吨成本降低2元以上。建成水泥智能工厂30个、数字化矿山13座。低碳水泥通过中试验证,建成全球最大水泥碳捕集项目。


两个市场协同深耕,拓展“新空间”。稳步拓展国内市场。中国建材坚决服务扩大内需战略,1—6月完成国内投资150多亿元,推动8个“两重”“两新”政策建设。勇担链长责任,发挥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首届共链行动发布188项供需对接清单。近三年,中国建材与中国华电、中国建筑等多家央企开展战略合作。加快“海外再造”。玻纤、风电叶片、石膏板、碳纤维和锂电池隔膜全球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水泥玻璃工程全球市场占有率65%。中国建材践行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倡议,率先建立中非绿色建材联合实验室。与沙特阿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6月,中国建材国际化收入同比增长16.6%,国际化指数增长2.4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9.4%。完成突尼斯水泥收购,巴西基地实现中国风电叶片海外制造零的突破,建设东非、中亚最大石膏板生产线。


强化创新驱动,积蓄稳增长的“源头活水”


中国建材坚持科技、管理、商业模式、体制机制“四位一体”全面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工程”,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实现从0到N的跨越。


加快供给与需求融合,跨越从0到1的“魔鬼河”。中国建材通过出题、出钱、出机制,构建需求导向、正向为主的创新体系,增强原创技术供给。双维度“出题”。中国建材以需求牵引创新,围绕国家所急和市场所需,突破高放核废液玻璃固化、低碳水泥等大批原创技术;以正向创新引领市场需求,持续突破T700级、T800级、T1100级碳纤维产业化技术,实现航空航天、桥梁、汽车等多场景应用。多元化“出钱”。中国建材持续提升横向课题占比,近五年年均研发投入超100亿元,基础研究经费占比持续提升至6.8%。以人为中心“出机制”。创新实施“揭榜挂帅”等攻关机制,出台科技人才激励12条,将数据、场景作为创新要素进行确认。


加快技术与资本融合,跨越从1到100的“死亡谷”。中国建材通过技术工程化、资本赋能和完善机制,提高成果转化率,破解“技术敲不开市场大门”困境。加快技术工程化。中国建材加强中试平台建设和装备研发,近三年建成18条中试线、47条示范线,5项纳入国务院国资委中试平台开放目录、3项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名单。强化资本赋能。中国建材积极引入时点、类型匹配的资本,新材料基金作为领投方完成集团内投资金额20多亿元,撬动外部权益性融资100多亿元。投资的天岳先进作为中国企业首获“半导体年度国际金奖”。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中国建材建立内部创新型企业与产业型企业的联合创新机制,明确要素贡献再分配和对外转化保护办法;实施科技成果ABC分类转化,分级分类激发成果转化活力;大力培养技术经理人队伍,链接创新链与产业链,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跟踪研发项目市场前景,推动研发支出资本化。


加快内生式创新与外延式创新融合,跨越从100到N的“达尔文海”。强化内生式创新。中国建材持续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和成本下降,实现E7、E8、E9高模高强玻纤升级,1代、2代、3代低介电玻纤量产,16微米、12微米、5微米锂电池隔膜迭代。目前玻璃纤维位居全球第一,以力学性能为主。例如随着风电叶片从几十米长扩展到150米长,对玻纤的强度和模量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建材研发的E9就可以满足。随着AI芯片的出现和交换机传输速率的提升,PCB板使用的玻璃纤维需要低介电和低膨胀系数,中国建材开发的低介电3代玻纤满足其性能需求,而且实现商业化应用,AI PCB板已经开始量产使用。因此必须要实现内生式创新,跟上迭代和替代的速度。强化内生式与外延式创新的融合。中国建材并购碳纤维初创企业,连续投入近10亿元支持其创新,打造全球最大碳纤维基地;依托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并购融合欧洲风电叶片技术,孵化打造全球最大风电叶片业务。强化外延式创新。中国建材并购嘉宝莉等行业头部企业,构建工业、建筑、家具等全品类涂料技术体系;关注被替代风险,与高水平研发机构广泛合作,围绕下一代技术强化攻关,持续培育新增长曲线。


行至半山不停步,中流击水再出发。中国建材将乘发展之势、聚实干之力,胸怀“国之大者”、打造“国之大材”,持续拓增量、优存量、抓变量、提质量,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三个作用”、争当“三个排头兵”,为实现“十四五”高质量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


咨询热线:
400-110-9771
客服微信:
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