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山西特钢的“原材料优势”遇上西南智造的“核心技术短板”,一场跨越千里的产业协作,正在太原书写双向奔赴的共赢故事。10月16日,记者从太钢集团获悉,集团与四川新远宏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跨界合作,不仅让落户山西的新远宏实现两年营收增幅122%的“逆袭”,更以“链主引领+科技补位”的模式,填补了山西水电设备核心部件制造空白,为破解全省特钢产业“有材无链、有链无群”困境提供了全新路径。
时间拉回数年前,山西特钢产业正面临一道“甜蜜的烦恼”:作为省内特钢“链主”,太钢的高端特钢产品享誉行业,但本地配套加工能力不足,大量优质钢材需运往外地加工,产业链“断点”明显,“守着好材料却做不出终端产品”的局面亟待改变。与此同时,远在西南的四川新远宏——这家手握水力发电机组定转子加工领先技术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在为发展犯愁:原料需从北方长途运输,不仅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湿润气候还时常影响钢材加工精度,仓储过程中的锈蚀问题更让企业头疼,寻找更适宜的发展土壤成为当务之急。
产业痛点的精准契合,为跨界合作埋下伏笔。太钢创新采用“技术招商+服务招商”模式,组建专业团队多次实地调研,精准梳理出新远宏的三大核心痛点:原材料多次倒运推高物流成本、长途运输导致钢材锈蚀、湿润气候增加仓储难度 。针对这些难题,太钢量身定制解决方案——将生产基地迁至太原,既可依托太钢实现原料就近供应,大幅降低物流成本与锈蚀风险,又能借助北方干燥气候保障加工精度,更可通过短途运输缩短生产周期、简化包装流程。
“不是简单的‘请过来’,而是‘量身定制’的发展环境。”2020年,四川新远宏下定决心,在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注册成立山西新远宏科技工业有限公司。落地后,双方的协同创新并未止步:在碳钢加工领域,太钢开放研发资源,联合新远宏搭建“原材料研发—性能测试—精加工—应用评价”全流程平台,让特钢材料从“实验室”直接对接“生产车间”;太钢还提供“厂房租赁+优先供材+联合出海”的一体化支持,甚至提前投建“新能源发电机组核心部件基地”,为新远宏二期扩产预留空间。
数据是合作成效最直观的证明。从2020年的“从零起步”,到2022年加工量突破1800吨、营收达2775万元,再到2024年加工量跃升至4300吨、营收突破6165万元——山西新远宏用不到5年时间,完成了从“行业新锐”到“区域龙头”的跨越,加工量年复合增长率达54%,营收两年增幅122%,毛利率始终稳定在4%以上,盈利态势持续向好。如今,其生产的水电设备定转子部件,已通过太钢渠道进入海外市场,成为国际产业链中的“山西智造”代表。
这场“钢铁+智造”的跨界合作,早已超越简单的“供需关系”。太钢通过引入新远宏,补上了特钢产业链“加工应用”的关键一环,实现了从“卖材料”到“做产业链”的升级;新远宏则依托山西的资源与区位优势,破解了发展瓶颈,实现了技术价值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这一案例为山西特钢产业提供了“链主企业牵头、科技企业补位、政府园区保障”的招商新模式——不是“捡到篮子都是菜”,而是“精准匹配、协同发展”,让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能“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在山西全力推进制造业振兴的当下,太钢与新远宏的合作,正成为“以链聚企、以企强链”的生动范本。当更多“链主”企业主动伸出橄榄枝,当更多科技企业找到适宜的发展土壤,山西特钢产业“有材无链”的困境将彻底打破,一条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从“山西制造”到“山西智造”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在加速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