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是工业的“粮食”,我国钢铁产量占据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支撑起了中国工业的脊梁。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用钢需求下滑,钢铁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湖南先进钢铁材料产业近年来以创新为突破口,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推进数智化转型,做强产业链,在“低谷”中抢抓机遇,勇闯“高端局”,挺起产业脊梁。
9月初,在湖南涟钢电磁材料有限公司冷轧车间内,一卷厚度仅0.1毫米的硅钢缓缓下线,未来将应用在无人机、人形机器人领域。这种被称为“手撕钢”的高端硅钢材料,成为湖南钢铁业在全球钢铁寒潮中逆势而上的标志。
世界钢铁协会的数据显示,2025年1-7月,全球粗钢产量为10.862亿吨,同比下降1.9%。但今年上半年,湖南钢铁实现营业收入1154.54亿元,同比增长3.3%;利润总额增长18%。数据对比的背后,是湖南钢铁产业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
在这条高品质薄规格钢板热处理产线上,一块普通的钢板经过热处理这一核心工序后,就会变身“高强钢”。过去,涟钢不具备这项技术和装备,高强钢只能从国外高价进口。
涟钢热处理厂品种开发室主任 温长飞:十年前,我们的工程机械用高强钢,你比如说960(兆帕),当时主要是依赖进口,它的售价达到了2万到3万元每吨,而且都需要提前半年支付货款。
一边是高端产品无法生产,一边又是普通钢铁卖不出去。为此,涟钢与东北大学等高校合作,对产线进行系统化改造,实现技术迭代、设备更新、工艺提质。如今,涟钢热处理厂已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热处理薄板基地,高规格耐磨钢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涟钢热处理厂品种开发室主任 温长飞:十年前,我们是跟跑,现在的话我们可以说已经跟国际上一流企业实现了并跑的过程。
迈向高端化,湖南钢铁产业通过装备现代化升级和智能制造赋能,让全球首个钢铁大模型、5G智慧工厂、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技术,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湖南钢铁集团每年砸下3%-4%的营收搞研发,一批技术骨干、大国工匠让产品从试验场走上生产线。通过深度调整产品结构,如今,湖南重点品种钢销量已占到钢铁总销量的68.5%,同比提升3.9个百分点,开发75个新产品,实现6个产品“国内首发”或“替代进口”。
在湘钢的五米宽厚板厂内,这些被轧制成型的钢板看上去平平无奇,强度却高得惊人,一个指甲盖的面积就能撑起三四头成年大象的重量。
湘钢销售部板材销售主管 张文清:这个产品其实是研发储备,在2021年左右就已经出来了,当时其实这个品种还没有应用,但是我们基于这个预判,提前储备了1300兆帕这个品种。
前瞻性战略布局让湘钢走在了市场之前,成为超高强工程机械用钢的“领跑者”。随着全球能源的绿色化转型,陆上风电的风机更大、塔筒更高、工况更复杂,对起重机提出了吊装能力更强、更加轻量化、转场更灵活等需求,也给湘钢的这款高强钢带来了广阔市场,被率先投入到了三一起重机上——整车重量减轻8%,吊装能力提升15%。
湘钢工程机械用钢项目组经理 王记铭:一定要把信息收集全,做精准的研判。只有多迈了这半步、迈了这一步,我们才能生存下去,我们作为创新型、引领型企业,这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如今,湖南钢铁产品结构清晰,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湘钢板材稳居国内第一梯队;涟钢在工程机械用钢、汽车用钢、耐磨钢等领域国内领先;衡钢在国内无缝管行业销量排名第四;VAMA成为高端汽车用钢领军企业。
不以规模取胜,而以盈利见长。在《财富》世界500强中,湖南钢铁集团位列全球钢铁企业第14位、全国钢铁企业第11位,利润居全球钢铁企业第4位,属于全球第一方阵及全国领先水平的钢铁企业。
与此同时,产业链集聚带来的成本优势与供应链效率,也在深刻改变着湖南的产业生态。
娄底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硅钢基板生产基地,硅钢成品产能位列全国第4位,近年来,娄底不断延伸硅钢等产业链条。
去年,福然德、金固股份、瑞创新材等51个硅钢产业链项目落地娄底经开区,总投资超200亿元。效益显而易见,在过去,硅钢外运的物流成本由买卖双方共担,下游企业入驻娄底后,物流成本大幅降低,利润空间可以让渡给下游,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目前,娄底一半以上的原料钢实现本地消化,将之升级为汽车、家电、变压器等产品,实现产业增值。
娄底经开区党工委书记 肖雄杰:我们发挥硅钢产业和“材料谷”主阵地作用,引进科技含量高,行业竞争强,市场前景好,发展有序健康的企业,让上下游产业更完善、更高端、更丰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