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上午9时许,营口锻压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机加车间内工人忙碌,机器轰鸣。一台10米数控龙门铣床旁,工艺室主任殷晓鹏正在为出口印度的4000吨级数控电动螺旋压力机加工零件。
记者发现,加工零件前,殷晓鹏总要看看手机。一问才知他不是在玩手机,而是在用公司新上马的“MES”智慧车间系统手机客户端在查看零件加工工艺。
“以前看图纸,现在都看手机了。”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冯家波告诉记者,自从引进了数字化管理系统,企业一举实现了无纸化排产,无论是零件设计图纸、加工工艺还是订单任务、机器运行状态等,每名员工都能通过手机随时查看。为了方便员工,该公司还特意为车间配置了18台平板电脑和3块大屏幕,企业生产各项指标参数一目了然,指挥调度更加精准高效,生产效率也比以前提高近10%。
营口锻压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是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以下简称营口自贸区)引导企业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之路的缩影。数字赋能让企业破解发展瓶颈,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生产效能,有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享受到数字化管理便利的祥鸿全自动汽车检修设备(辽宁)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海涛,对数字化给企业带来的“智变”,直挑大拇指:“生产效率提高了,成本能耗降低了。”以前,越是临近年终岁尾,董海涛越是往车间跑,在办公楼和车间之间连轴转。如今,企业引进了数字化管理系统,在办公室里仅凭一块大屏幕,董海涛就能掌控全局、指挥若定。
应企业所需,2024年5月,营口自贸区工业互联网数字赋能中心成立。围绕装备制造、环保新材料、智能安防和菱镁加工等六大行业为企业提供数字诊断、设计方案、实施改造和人才培训等全流程服务。截至目前,已为100余家企业开展数字问诊服务,为11家企业定制数字化方案,为企业培训工业互联网专业技术人员1300余人次,累计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节省数字化改造资金700万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营口自贸区坚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数字经济赋能作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多措并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MES系统就是我们服务企业数字化升级的一个平台。”营口自贸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丽新介绍,目前该系统深度融合5G、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新一代技术,以“低成本、易部署、高适配” 为特色,涵盖智能生产计划与排程、全流程数据采集与可视化、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链路质量管控与追溯、物料与库存精准管理、无纸化协同与合规管理等6大核心功能。
为了方便企业员工,营口自贸区还开发了手机客户端。据其统计,该系统使企业生产效率提升15%以上,设备利用率提高5%以上,生产周期缩短11%,设备产品不良率显著下降。
营口自贸区数字经济发展局局长于勇介绍,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会转、不敢转、没钱转”的困境,营口自贸区构建“政策+服务+人才”三位一体赋能体系。加强政策支撑,制定数字经济方面政策,从优化升级数字基础设施、招引数字经济优质企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多方面、多方位支持数字经济发展,降低企业转型成本,激发企业数字化改造积极性。强化服务保障,以赋能中心为载体提供“全周期、定制化”服务,突出“赋政、赋企、赋民、赋学”理念,为域内及周边企业了解、普及、宣传、融入工业互联网及数字经济提供实训及应用场所。搭建“政企校协同”平台,成立营口理工学院校外实训基地,为高校学生在物流、供应链、电气、大数据等专业方向开展实训培训,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注入新活力,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