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穿行于海城,建筑工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生产车间有序高效,产品不断下线。项目建设如同一场“接力赛”,落地、建设、竣工环环相扣,在一棒接着一棒的接力跑中开创项目建设新局面。
5日,海城市牌楼镇菱镁工业园区内,辽宁隆承高温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5万吨洁净钢用镁质功能耐火材料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火热场景。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塔吊有条不紊地调运建筑材料,工地焊花四溅。
作为辽宁省万亿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推进的项目,辽宁隆承高温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年产35万吨洁净钢用镁质功能耐火材料项目,总投资8.2亿元,共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主要建设2条镁砂破碎生产线、2条不定型耐火材料生产线及1条预制件生产线,建成后可年生产10万吨不定型耐火材料、2万吨镁质预制件。
“目前,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的办公楼主体施工已完成,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的厂房也已基本完毕。”辽宁隆承高温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积极融入省万亿级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我们将在鞍山、海城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力争今年12月实现项目一期投产。企业也将力争以项目为载体,全力实现产品绿色化、生产工艺标准化、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目标,为鞍山菱镁行业转型升级作出示范,为鞍山建设世界级菱镁产业基地贡献力量。
在鞍山腾鳌经济开发区,辽宁奥亿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年产1000吨沥青基碳纤维、500吨热场隔热材料一体化生产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现场也是一派繁忙景象:机器轰鸣声中,吊车、起重机等设备不停运转,满载物料的运输车来来往往。
据悉,该项目总投资4.52亿元,占地面积8.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厂房3座、研发中心、门卫、控制中心、循环水池、消防水池、消防及循环水泵房、污水暂存池、变电所、空压站、库房及辅助用房。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营业收入约3.3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329个。据现场施工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将于10月中下旬完成厂房与附属设施建设,随即开展设备安装调试,预计明年年初正式达产。
“此次新建项目主要是通过利用原厂区纺丝沥青的产能资源,从而实现年产1000吨沥青基碳纤维材料的生产,并以沥青基碳纤维作为原料实现年产500吨热场隔热材料。通过一体化布局实现延链,依托产品在光伏及半导体领域的应用实现扩链,由此在规模和成本方面为公司打造市场竞争优势,从而保障公司在行业周期中稳步前行。”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碳材料行业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沥青基碳材料研究恰逢其时。新项目达产后,奥亿达公司将持续聚焦沥青基高端碳材料技术,以碳材料技术为基础,向电池材料、电极材料、电池—储能全产业链延伸和布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领跑者姿态助力行业发展!
在同样位于鞍山腾鳌经济开发区的鞍山紫竹轻型特钢有限公司特高压输变电铁塔用耐候特钢生产线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焊光闪烁、施工车辆往来穿梭,施工人员建设热情高涨,全力以赴抢工期、赶进度。
作为纳入辽宁省2024年万亿级产业基地培育工程的重点项目,鞍山紫竹特高压输变电铁塔用耐候特钢生产线项目,主要建设2条专用热轧生产线以及办公楼等设施。项目建成达标投产后,可年生产型钢70万吨,能够增加就业岗位400余个,实现利润1.3亿元。
“现在工地上的施工人数基本达到了项目建设以来的峰值,每天约有300人在这里施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办公楼已经竣工并投入使用,正在进行厂内设备安装与厂外消防管线铺设,预计到年末该项目420生产线即可竣工达产。
谈及420生产线的优势,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该生产线产出的产品为特高压输变电铁塔用耐候特钢、5G网络铁塔耐候型钢及船用、桥梁用特种型钢,产品科技含量高,耐腐蚀等级高,可完全替代热镀锌型钢,符合国家绿色环保要求的高精特新产业政策。同时,生产线采用钢铁冶炼连铸工序,可以提高轧钢钢坯热送热装率,降低燃料消耗。
来到海城经济开发区,在海城市鑫荣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新建智能装备生产线项目施工现场,工程车辆来回穿梭,运料的汽车正在卸下打支架所用材料,大量建设者奋战在施工一线,争分夺秒赶工期、开足马力忙建设。海城市鑫荣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新建项目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额1亿元,建设4条智能装备组装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工业企业智能装备生产线、自动包装生产线、自动接料生产线、自动码垛机等智能装备产品。项目预计年底建成达产后,可年产各种智能装备产品2000套,实现产值1亿元。
在工业项目快马加鞭建设的同时,海城市的农业项目也在火热推进。
在位于感王镇的昊明禽业6000万只肉鸡屠宰深加工项目施工现场内,工程车辆来回穿梭,运料的汽车正在卸下打支架所用料,300余工人紧锣密鼓地施工建设……现场一派干劲十足的繁忙景象。昊明集团海城6000万只肉鸡屠宰深加工项目总投资3.3亿元,占地面积7802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3363平方米。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屠宰加工肉鸡6000万只,生产冷冻、冷鲜分割鸡肉产品14万吨,鸡肉调理品6000万吨,产值预计可达14亿元,利税2000万元,并可带动就业1800余人,带动农户2000余户。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宿舍楼主体、餐厅地下管线、车间主体外墙立面等工程建设都已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在设备安装完成后,年底将正式投产。
一浪高过一浪的项目建设热潮背后,是海城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的生动实践。今年以来,海城市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姿态和决心,围绕钢铁深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精细有机新材料化工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现代农业科技产业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由28位市级领导带头组建项目包保团队,深入实施“我为企业解难题”大比武行动,建立正科级以上领导包保项目建设工作机制,组织全市131名正科级以上领导走进、走近企业,切实跟进对接了解企业需求,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把“服务无止境”的理念贯穿到项目建设的全生命周期,通过强化系统思维、加强协调沟通,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去推进,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去突破,以钉钉子精神变“不可能”为“可能”,确保计划进度一天天往前赶,真正把“好服务”转化为项目发展的“新能量”。
春节过后,海城市第一时间研究部署复工复产工作方案,围绕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大力推动洽谈项目尽快落实、签约项目早日开工、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完工项目达产达效,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跑出项目投资建设加速度,为全年工作开了好局、起了好步。
2月20日,以“三鱼泵业数字化三期”为代表的海城市2024年第一季度首批项目成功开复工,为新一年海城振兴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月26日、2月27日、2月29日,海城市连续召开2024年重点项目调度会议,听取重点开(复)工项目进展情况及手续办理、要素保障、存在问题等情况,研究部署下步项目建设重点工作。3月6日,海城市2024年第一季度第二批项目在海城经济开发区、海洲街道、西柳镇、牌楼镇、英落镇等十二个镇(街)集中开复工,掀起了全市项目建设的新高潮。
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海城市发改局每周对项目进行调度,及时发现难点堵点,采取有力举措解决,并形成报告向海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形成良好政企沟通渠道,提高了项目推进速度。海城市还组建重点项目要素保障专班,由海城市政府领导牵头,组建了发改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生态环境局等各项目手续审批负责单位要素保障专班,逐个项目倒排工期,共同研判手续办理,采取“并联+串联”模式容缺办理,压缩手续办理时长,不能让项目等手续影响项目开工建设,帮助企业加快手续办理速度,力争早日把项目“作战图”变为“实景图”。
同时,海城市围绕“我为企业解难题”大比武活动,找准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切入点,在海城政务服务中心窗口设立了“惠企会客厅”,通过整合各部门资源,将涉企审批类事项和非审批事项统一集中,实现企业一站式服务,并率先推出“涉企增值服务”,深入推进涉企增值服务营商服务改革试点,重点围绕政策、法律、金融、人才、科创、国际贸易等6个领域,按需组合一张清单,梳理服务事项,建设线下增值服务专区,为企业提供帮办代办、撮合对接、信息发布、咨询引导等服务,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贴心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辽宁青龙剑节能建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铁钉建设项目在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过程中,要素保障专班积极跟进,海城市自然资源局开展“政企互信、企业信用”的“双信地”服务模式,一方面提前介入主动服务,指导完成需提交的材料,协调解决有关困难问题,最大程度缩短企业拿地、交地、办证周期,实现签订出让合同当日“多证同发”,打破常规做法,在企业拿地后到办完‘工规证’原本耗时约90天,该项目压缩至1天内完成全力助推企业项目落地。
“上午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拿到土地成交确认书,下午就拿到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真没想到速度这么快!”青龙剑项目负责人表示,能成为“双信地”服务举措的受益者,公司很荣幸。从意向落地海城,到竞拍拿地,再到证书领取,企业得到了海城市自然资源局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一对一”保姆式服务,让企业更加坚定了在海城发展的决心。
此外,为让签约项目尽早开工建设,海城市还通过现场督查、召开推进会、交流座谈、定期通报等方式,全面加强项目督查,实行责任到人、倒排计划、跟踪问效,高效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海城市共开复工项目292个,总投资额达467.8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20个。
海城市政府主要领导表示,“冲刺跑”已在海城市全面展开。决战四季度,海城市要强化主动跟进,精准服务保障,持续开展重大项目前期攻坚专项行动,合力推进后英集团医康养产业园、汽车产业城及商住配套、富鹏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800万平方米防火阻燃板建设项目、海宁大厦重建、中电建昆明院20万吨绿色甲醇生产项目等牵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势必坚定不移实现海城市全年经济工作目标,打好、打赢2024年项目建设收官之战。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当前,海城市上下正以只争朝夕、马不停蹄的精神状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奋力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后发优势等转化为项目优势、发展优势、产业优势,用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生根,厚植起赶超跨越的更强后劲,为助推海城高质量发展撑起坚实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