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概况
(一)背景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黑龙江省鸡西市是世界优质石墨主产区,2014年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石墨之都”,是黑龙江省首家、全国第11家国家级矿业名城。石墨累计探明储量9.76亿吨,居世界前列,50%以上为大鳞片晶质石墨,最高品位22%,是全球最大的天然鳞片石墨主产区。目前,鸡西已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石墨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城市,全市年处理矿石能力达到750万吨,精矿粉产能62万吨,深加工制品产能52万吨,全市石墨精矿粉产量约占全国的35%。
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石墨产业给计量测试提出了许多新任务、新挑战,迫切需要计量在测量精度、测量方式和测量数据等方面不断提供更加精准、更加极端、更加快速的服务;迫切需要计量从质量技术基础的角度,为其提供“全寿命周期、全产业链、全溯源链”的计量测试技术服务并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在此背景下,鸡西市检验检测中心聚焦石墨产业“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等计量测试问题,析困境之因,求破解之道,向“新”前行、逐“新”而进,牢牢把握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计量科技创新,赋能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案例简介
鸡西市石墨产业涵盖蓄能、密封、超硬、传导、石墨烯等8个产业链条、25个类别、300余个规格。各产业链、各环节涉及的计量测试数量多,很多计量参数都是复杂量、多参量、动态量,计量测试参数主要包括:振实密度、松装密度、粉末压实密度、真密度、固定碳、水分、PH 值、比表面积、筛余量等90余个。常用计量器具有:振实密度测试仪、松装密度测试仪、磁力加热搅拌器、显气孔率容重测试仪、碳素(石墨)电阻率测定仪、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测试仪、激光粒度测定仪、X射线衍射仪等100余种测试仪器。以振实密度为例,测量数据是衡量球型石墨、石墨类负极材料活性的关键质量指标之一,影响终端电池产品的容量大小,相关测试仪器是石墨产业链中的关键设备之一,是保证石墨类负极材料生产和科研的重要仪器。振实密度指标直接影响球型石墨销售价格,振实密度误差0.01g/,销售价格相差(400~500)元/吨,终端产品定位下滑一档,本案例聚焦石墨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计量测试需求、测量技术难题、量值控制手段缺失等问题开展计量技术科研攻关,先后起草《振实密度测试仪校准规范》《松装密度测定仪校准规范》《磁力加热搅拌器校准规范》等7项计量校准规范及多项科技成果,切实解决了石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等计量测试问题,有效提升了石墨产业全产业链计量测试服务能力和产品全寿命周期计量保障能力。
案例具体做法
(一)案例详情
1.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点燃新引擎,为新质生产力“增动力”。石墨产业中关键测试仪器溯源手段的缺失使得石墨产业计量结果的一致性难以保障,直接影响石墨产业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和全产业链产品质量,严重制约石墨产业生产力的发展。科创团队积极开展石墨产业急需的计量测试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研究、转化和应用。通过对不同生产厂家、不同型号的测试仪器进行多次验证分析试验,听取并参考相关单位的技术专家所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研究了一套科学的试验方法及试验设备,使得测试方法具有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并将相关测试方法申请起草制定成为黑龙江省计量技术规范,一年以来,《振实密度测试仪校准规范》《磁力加热搅拌器校准规范》《松装密度测定仪校准规范》《恒温培养振荡器校准规范》《丁字尺校准规范》等7项石墨产业急需的计量技术规范先后发布实施,有效解决了检验检测方法的一致性问题,计量科技创新为引领和促进石墨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优势,为新质生产力“添活力”。精准对接,“小成果”助力“大发展”,从制定规范——制度机制的软件保障,到建立计量标准——基础设施的硬件支撑,聚焦自主创新,为产业提供有力支撑。《振实密度测试仪校准装置》《松装密度测定仪校准规范》等科创成果接连涌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瓶颈”难题。计量技术规范的制定填补了省内、国内相关计量测试领域的空白,完善了计量溯源体系;相关计量标准装置的筹建,将大大提高企业质量检测水平,有效促进相关产业的标准化和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为仪器校准溯源提供有力技术依据,检测结果可为企业升级或改造检验设备提供数据参考,以振实密度测试仪校准规范发布实施为例,每年为企业挽回因关键仪器测量数据失准造成的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3.强化科技服务能力,构筑新支点,为新质生产力“强内力”。深耕细作,从被动“你提我诊”到主动“把脉开方”,积极融入石墨产业生产活动,想企业所想,立足企业发展实际,发挥好政府相关职能作用和技术机构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计量“一站式”“保姆式”服务,积极打造石墨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通过精准计量打造“精品”计量服务品牌。建立计量问诊工作机制、专家联系制度、成立专家服务队等方式,解决企业计量测试难题。开展应用性、创新性、前瞻性研究,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水平、条件,适应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引领带动区域内石墨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提升。
(二)具体成效
1.加强计量标准建设,完善量值传递溯源能力。帮助和指导石墨企业建立完善与生产、经营、节能降耗相适应的企业最高计量标准,引导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自主开展计量器具溯源。最大限度缩短为企业提供计量检定、校准、测试的服务时限,推动企业采用先进计量测试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2.加强科技创新攻关,提升计量先行引领能力。针对前瞻性计量测试技术、产业关键共性计量技术等开展科研攻关,积极努力填补专用测量方法空白,通过制定产业计量领域急需的校准方法或测试技术规范,有效解决计量测试方法的一致性问题,主持起草的《振实密度测试仪校准规范》《松装密度测定仪校准规范》和《磁力加热搅拌器校准规范》等7部黑龙江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在全省范围内实施,7部规范全部取得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证书。
3.建设供需服务平台,夯实计量基础保障能力。研究建立企业计量供需对接平台、汇聚计量技术机构、高等院校、检验检测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技术力量,积极打造产学研用结合的高水平开放式协同合作平台,推动计量测试服务与石墨产业发展的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努力夯实并提升石墨产业全产业链计量测试服务能力和产品全寿命周期计量保障能力。
Q
案例创新点
(一)案例实施的创新点
1.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不断促进创新体系优化,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和实验基地,持续推进学科、人才、团队、科研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补足基础研究短板,为生产力增加创新内涵。聚焦石墨等优势产业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布局,着力突破技术难关,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激发创新活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学规划,统筹布局,促进更多创新成果转变为新质生产力。
2.扩大“人才赋能”,这一最大增量,抓好人才引育管用“全链条”。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积极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迭代优化人才培育政策,在资源配置、服务保障等方面优先保障,在项目支持、平台搭建等方面予以倾斜,着力打造一批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高素质科创团队。团队聚焦产业的前沿需求,致力于计量测试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的研发、转化与应用,不断填补专用测量方法的空白。近年来,团队还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和技术规范编撰工作,不仅为行业提供了科学、统一的检验检测方法,更引领和促进了计量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近年来,团队的科研成果斐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取得实用型专利20个,参与制订黑龙江省石墨地方标准9项,起草省级计量技术规范7部,8项科研成果获得鸡西市科技进步奖。
3.激活“深化改革”这一资源存量,走好创新驱动发展“康庄道”。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向改革创新要动力。科创团队设立的初衷就是利用区域优势产业和自身发展优势,汇聚了计量技术机构、高等院校、检验检测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技术力量,积极打造产学研用结合的高水平开放式协同合作平台,强化平台协同运行工作机制,加大产学研用计量技术联合攻关力度,加强企业急需的计量测试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研究、转化和应用。努力夯实并提升石墨产业全产业链计量测试服务能力和产品全寿命周期计量保障能力。
(二)推广价值
1.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增添新活力。本案例聚焦石墨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计量测试需求、测量技术难题、量值控制手段缺失等问题开展计量技术科研攻关,通过编制一系列校准规范,填补了省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完善了计量体系。这些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不仅提高了计量器具的校准水平,还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2.技术帮扶,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力。本案例充分调研了石墨产业、仪器厂家、检验机构等单位,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产业现状,将技术帮扶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为石墨产业新质生产力的全面开花提供广袤的技术土壤,高水平编制规范、高质量帮扶产业、高标准构建服务平台,形成专业化强、应用场景足、承接效能好的创新平台体系。
3.人才聚集,为“新质生产力”夯实新内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科技创新是关键要素,人才驱动是必要支撑。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
(三)体会感受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每一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都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我们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赛道、增强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