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走进鞍钢集团所属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第三冷轧厂(以下简称“本钢三冷轧”),眼前的一切昭示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颠覆传统:车间内,无人天车在空中划出精准的弧线,夹取钢卷、吊运物料一气呵成;调度室中,工人们解放双手,只需在监控大屏关注天车运行状态,5G信号如“钢铁脉络”般实时传输数据……
这并非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中国移动辽宁公司赋能本钢三冷轧打造“5G+无人天车系统”落地的真实图景。
面对成本高、效率低的行业困局,本钢三冷轧以创新为刃,借5G为冶金行业插上智慧翅膀,为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添砖加瓦。
破局▶▶
针对痛点“开药方”
钢铁行业曾以“铁与火”著称,但人力密集、安全风险高、效率瓶颈等问题长期困扰着企业。本钢三冷轧作为本钢集团的核心生产基地,对此感触尤深。
“过去,天车工需在高温、高空环境下连续作业,劳动强度极大,对工人的要求也极高。”项目负责人回忆说,“近年来,随着有经验的老师傅陆续退休,车间一度面临无人可用的窘境。”
转机出现在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之时。2021年,辽宁“数字蝶变”战略加速推进,本钢三冷轧瞄准5G技术,在辽宁移动的帮助下,启动了“5G+无人天车”项目。双方合作的目标明确:用“一张网”串联天车无人化操作,以“一双手”解放人力,以“一颗芯”提升效率。
“这不是简单的机器替代,而是一场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变革。”辽宁移动工业互联网专家强调。通过5G技术,天车的每一次移动、每一秒延时都被精准量化,传统“老师傅手感”被转化为可复制的算法模型。
攻坚▶▶
在网络高速上感受“超视距”
无人天车对网络的要求近乎苛刻——时延需低于20毫秒,可靠性需达99.999%。为实现这一目标,辽宁移动技术团队展开“极限挑战”。采用网络双保险,首创“5G+WiFi”双链路热备,即使一条线路中断,另一条毫秒级切换,确保信号“永远在线”;探索频段巧分工,利用2.6GHz频段传输控制指令,700MHz频段专供高清视频回传,数据“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加持,通过3D建模还原车间实景,工人可远程“透视”天车运行,指尖轻点便能完成精准调度,彻底告别“爬高上低”。
然而,项目初期并非一帆风顺。因网络信号干扰、设备芯片等问题,天车频繁“罢工”。面对这一困境,辽宁移动技术团队主动作为、多方协同,连续奋战72小时,最终锁定高通芯片漏洞并攻克难关。“那一刻,车间里响起了掌声。”现场工程师回忆说。
蝶变▶▶
降本增效算起“智造账”
2023年,系统全面投用后,成效立竿见影。首先是效率飙升,天车响应速度提升30%,吊运精度达毫米级,产能突破历史峰值。其次是安全升级,全年零工伤事故,杜绝人为操作失误风险。最后是效益翻番,16个岗位实现“无人化”,年节省人力成本200万元,设备故障率下降40%。
“以前需要12名天车工三班倒,现在只要3名调度员就能做到。”调度员小李指着监控大屏说。他展示了一段操作日志:某日凌晨2点,系统自主完成32次吊运任务,误差率0%。“这要搁以前,夜班工人难免打瞌睡,难免出现差错。现在,机器比人精神,还能做到零误差。”
更深远的影响在产业链蔓延。据某汽车板客户反馈:“本钢的钢卷表面划伤率下降60%,我们的冲压良品率直接提升5个百分点,是无人天车的精准吊运,让钢卷告别了人工搬运的磕碰风险。”
远见▶▶
持续攻关优化产业生态
无人天车只是起点。本钢三冷轧正加速推动各类应用场景扩容,将5G技术延伸至物料追踪、质量检测等环节,打造全链条“智慧工厂”。同时,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攻关工业AI算法,让机器“自主决策”,优化产业生态。不仅如此,还要加速输出“本钢方案”,深化行业赋能,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数字化转型。
“未来,这里将是‘黑灯工厂’。”说起工厂的未来,大家信心满满。当5G信号照亮钢铁车间的每个角落,一场属于中国制造的“智变风暴”已悄然启幕。
以“智”为翼,锻造大国重器新脊梁。从“钢铁巨人”到“智造先锋”,本钢三冷轧的转型之路,正是中国制造业破茧成蝶的缩影。当5G遇见钢铁,碰撞出的不仅是火花四射的创新,更是一条通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这里,传统与未来交汇,硬核与智慧共生——这,就是中国“智”造的新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