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0日,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肖邦国带队冶炼原料处、轧钢处、能源处、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标准与认证中心专业人员赴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与包钢集团副总经理安波、包钢股份总经理梁志刚进行会面交流,并参加包钢股份应对碳市场暨“碳管家”项目启动会。包钢股份副总经理黄雅彬、制造部副部长兼低碳能源中心常务副主任赵保国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分管领导、业务主管及业务人员,共同参加项目启动会。本次会议由赵保国副部长主持。
安波副总经理介绍了包钢股份目前生产经营概况及今年重点任务目标。他指出,包钢股份立足集团战略和“双碳”目标,坚定不移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近年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探索践行低碳转型上持续发力,加快实施绿色低碳品牌战略,积极发布低碳排放钢工艺路线图,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格局。安波副总经理希望在冶金规划院的专业助力下,包钢股份能够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做好统筹规划与精准施策,全面摸清“碳家底”、算好“减碳账”,全方位做好应对碳市场各项准备工作,走出一条以绿色赋能新质生产力、以低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发展新路。
黄雅彬副总经理在启动会讲话中,感谢冶金规划院长期以来为包钢股份提供的大力支持,介绍了近年包钢股份在低碳转型方面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并针对应对碳市场暨“碳管家”项目工作开展提出具体要求。他指出,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在即,对于包钢股份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包钢股份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本次项目工作,全力配合冶金规划院项目团队,共同完成好现场对接调研,合力助推包钢股份抢占碳市场发展先机、塑造绿色低碳竞争新优势。
肖邦国院长感谢包钢股份给予冶金规划院的信任与支持,并深入分析阐述了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意义与最新进展。他指出,作为全国碳市场首轮扩围的重点行业,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已从备战阶段迈向实战阶段。纳入全国碳市场将运用市场化机制,有力助推钢铁行业破解低碳转型与国际贸易双重挑战。碳约束下,钢铁企业应变压力为动力,尽快熟悉碳市场政策规则,积极建设碳管理体系和碳管控平台,着力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量身制定最优履约策略;并应系统研判不同碳价下生产方式和运营管理的变革,做好碳金融布局,赋能企业提升低碳竞争力。肖邦国院长表示,冶金规划院已为几十家钢铁企业开展碳管家服务,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实践经验,与包钢股份强化对接、通力配合,全力以赴为包钢股份做好碳管家精准服务,全方位全链条助力包钢股份书写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会议期间,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戴章艳系统汇报了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进展要求、核算核查指南要点及包钢股份应对碳市场项目具体安排。与会双方重点围绕包钢股份应对碳市场具体路径措施进行研讨,并就现场调研等后续项目工作开展进行详细对接与安排部署。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
低碳发展研究中心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低碳发展研究中心致力于健全完善钢铁行业低碳转型顶层设计,搭建促进行业低碳发展完整产业链,主要成果及业务方向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构建C+4E 低碳发展理论体系及方法学
不断夯实钢铁低碳发展方法学,率先构建了以“提高碳生产率(Carbon Productivity)为核心,实现节约能源(Energy Saving),提高经济效益(Economic Efficiency),环境协同治理(Environment Synergy),构建钢铁生态产业链(Eco-industrial Chain)”为核心思想的钢铁C+4E低碳发展理论体系及方法学,为钢铁行业开展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提供坚实理论依据和科学操作指南。
(二)强化规划降碳引领
在“双碳”目标下,充分发挥规划降碳引领作用,以C+4E 低碳发展方法学为理论基础,构建完善技术工具手段,为160余家钢铁企业开展碳达峰及降碳规划,构建“5+1”降碳路径模式,通过推动绿色布局、节能与能效提升、用能及流程结构优化、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以及体制机制完善等,有效支撑钢铁行业推进碳达峰及降碳工作。
(三)提升应对碳市场能力
长期支撑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开展碳市场相关工作,全流程参与碳市场政策及规则制定,在钢铁行业碳配额分配方案制定和更新、全国碳市场运行测试、监测、报告和核查相关体系研究、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基础。协助国内数十家企业开展“碳管家”咨询服务,实现从报送、核查、履约等全过程闭环管理提升,为钢铁企业应对碳市场和低碳发展做好全方位服务。
(四)建设碳排放管控平台
将数字化、低碳化相结合,研究建立基于应对碳市场的智能碳排放管控平台,实现碳排放在线管理,助力企业智能化精准化降碳。实现碳素流可视可管可控可信以及生产全过程的碳排放监测、统计、对标分析,以碳效率为核心优化生产工艺及管理,实现碳排放目标管控、碳配额预警管控、碳资产管理及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等多重目标。已协助多家钢铁企业开展碳排放管控平台建设,提升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
(五)构建钢铁绿色金融支撑体系
协助钢铁企业盘查碳资源、开发碳资产、形成碳资本;辅助钢铁企业做好碳账户管理、提供碳资产保值增值渠道和建议;支撑企业做好碳配额及自愿减排量配置规划方案,主动降低碳市场履约成本。
(六)搭建技术创新支撑平台
承担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联合秘书处工作,持续协助组织开展原材料工业领域20大低碳技术评选工作,并与多家国际、国内技术服务商开展合作,以实际行动有效激发各相关利益方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在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七)低碳领域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基于对钢铁低碳转型的长期研究积淀及深刻理解,组织专家队伍为上百家企业开展低碳转型路径、应对碳市场、碳资产管理等相关培训工作,持续提升行业和企业低碳转型理念意识及能力水平。
(八)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跟踪研究钢铁行业低碳发展“热焦难”问题,为钢铁行业应对国际挑战做好分析应对,持续促进钢铁行业开展国际合作,不断提升钢铁企业国际竞争力。结合国内外低碳发展政策要求,开展CBAM、低碳排放钢等国际规则的深入研究,提升我国钢铁行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能力和国际话语权。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
能源处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能源处,同时兼设规划院节能中心、低碳研究发展中心,也是中国节能协会冶金工业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能源处拥有一支政策理论水平高、节能低碳规划经验丰富、工程咨询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团队,致力于推进冶金工业节能低碳绿色发展工作,主要业务包括碳达峰碳中和专项咨询、节能专项规划、绿色发展规划、绿色制造第三方评价、节能诊断和能源审计等相关工作。
节能方面,为国家相关部委制定冶金行业节能相关政策、发展规划、专项规划提供支撑;开展行业节能专项课题、热点难点研究,为行业先进节能减排技术评价和推广做了大量贡献;为国内百余家企业提供了节能专项规划、节能诊断、能效提升行动、能效标杆创建、能源审计、节能评估、绿色工厂评价等相关专项咨询服务。
低碳发展方面,多年来持续针对行业低碳发展“热焦难”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参与了近年来钢铁行业的一系列重大低碳领域政策、标准制定及前沿技术跟踪工作,奠定了深厚的研究及工作基础。承担湖北、内蒙古、云南、辽宁、江西等重点省市钢铁行业碳达峰规划、150余家钢铁企业低碳规划及城市、园区、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
平台建设方面,承担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联合秘书处工作;承担中国节能协会冶金工业节能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为行业节能低碳政策宣贯、技术交流、企业活动等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开放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