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立足地区实际,强化穿透式监管,聚焦“主体归位”,深化“穿透机制”,有效打通国资监管“最后一公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期,《国资报告》杂志第6期刊登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国资委的署名文章《不断强化穿透式监管模式 全力打通国资监管工作“最后一公里”》,特此分享。
不断强化穿透式监管模式全力打通国资监管工作“最后一公里”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国资委
自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以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立足地区实际,强化穿透式监管,通过采取分类施策、分类考核、分类指导等系统化改革举措破解旗市区国资监管难题,有效打通国资监管“最后一公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聚焦“主体归位” 明确谁来管
聚焦旗市区国资监管机构“监管层级分散、人员力量薄弱、专业能力不足”等梗阻,呼伦贝尔市实施分步走改革策略,着力推动构建全市国资国企机构职能上下贯通、法规制度协同一致、行权履职规范统一、改革发展统筹有序、党的领导坚强有力的监管体系。将分散在政府办、工信局等“九龙治水”式的分散国资监管职能统一归集至旗市区财政局并实现旗市区国资委挂牌,实现了资产权属、责任主体、收益分配“三统一”。截至2024年末,全市彻底解决国资监管主体分散问题,为穿透式监管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深化“穿透机制” 明确怎么管
党建穿透。呼伦贝尔统筹全市国资系统整体全面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大力推动党建责任制和生产经营责任制有效联动,全面展现高质量党建对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保障作用。全市国资国企统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写入国资国企公司章程,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打造“党建引领+”工作模式,开展全市国有企业党务骨干重点培训班9场。呼伦贝尔市印发了《全面推动清廉国企建设实施方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指导各旗市区加强重点环节监督。以国资系统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为鉴,开展警示教育5次。2024年国资监管企业各级纪委处置问题线索63件(其中本级处置18件),同比下降78%,全市国资系统实现了违纪案件数量的“断崖式”下降,清廉国企根基得以夯实。
管理穿透。在业务指导方面,呼伦贝尔建立了由市国资委指导、各旗市区财政局直接管理的联动体系,市国资委党委年初制定调研课题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与各旗市区国资委、国有企业座谈交流,现场答疑解惑,开展业务培训。2024年通过纵向联动机制处置重大事项7项,协调解决旗市区监管难题23个。在业务培训方面,呼伦贝尔打造全市“国企大讲堂”平台,每月定期开班,由市国资委统一编排课程表,严格把控培训内容,并以视频的方式连线到旗市区;两级联动的培训机制初步建立,培训方式变“分散培训”为“集中教学”。2024年至2025年5月,累计培训旗市区国资国企业务骨干5800余人次,约13200课时。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呼伦贝尔聚焦关键领域与核心环节,责成市国资委编印《国资监管常用法规选编》《国企改革常用政策选编》《国资监管规范性文件选编》三套工具书,制定规章制度44件、规范性文件32件,严控债务、投资、法律风险。2024年,全市国资国企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5.76个百分点至40.81%,下大力气解决经营性亏损问题,牙克石市2024年减亏达3792万元,减亏50%。在绩效考评方面,呼伦贝尔市建立旗市区国资委考核评价机制,细化量化奖惩事项清单,考核工作的精准性、针对性、有效性得到有效提升。2025年,对经营效益突出、推进改革有力的9个旗市区进行了通报表扬,考核激励“指挥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改革穿透。呼伦贝尔充分发挥市属国企在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帮助旗市区国有企业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市属10家国企采取“一对一”方式帮扶指导13个旗市区国资国企工作,实现全市国资国企协同发展,2024年旗市区自定158项改革任务已完成128项,完成率81%。13个旗市区一级企业户数由146户压减至60户,压减率达59%,管理层全部压减至3级以内,清理参股僵尸企业8家,全市企业管理效率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呼伦贝尔编制了《呼伦贝尔市国资国企产业发展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积极引导全市国有企业建立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关系,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为阿荣旗工业企业发展配置优质资产,将呼伦贝尔市水资源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划转至阿荣旗。整合7个地区口岸资源组建陆港集团,打造全市重点开放平台资源,在国际货运代理、进出口国际贸易、跨境电商、仓储、报关服务、落地加工及境外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实现口岸与内地协同发展,全市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得到提升。
监管穿透。呼伦贝尔运用“国资在线监管平台”每月监控旗市区国企主要数据,实现关键数据共享,消除信息孤岛,2024年累计归集监管企业监管数据232个科目2.8万余条,在线监管覆盖率提升至100%。市委主要领导牵头高位推进构建旗市区国资“1+N”专责监管团队,极大提升监管专业性和精准度。资产总额10亿元以上旗市区配备“1+6”监管力量(1名专职副职、6名工作人员)。资产总额10亿以下配备“1+4”监管力量(1名专职副职、4名工作人员),做到科学区分,精准高效。通过标准化配置,旗市区国资副科级专职分管领导达到13名,专职监管人员总数达到80人,较改革前增加54人,增幅达207.7%,监管效能显著提升。
内蒙古呼伦贝尔国资委将以“全链条穿透、全要素协同”为目标,持续在“推动国资在线监管平台功能升级,探索大数据分析预警模型应用”“健全跨区域产业链协同机制,加快陆港集团资源整合效能释放”“完善旗市区国企市场化经营机制,年底前全面完成剩余改革任务”“强化风险防控长效机制建设,推动清廉国企标准化监督全覆盖”等方面深化穿透式监管探索,以更高效能监管护航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